大学生的“艾情”
作者:王泽宇 龙雨 赵求知
导言
-
如今大学生不再受象牙塔的保护中,艾滋病正悄然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蔓延开来。这不禁让我们反思:为什么大学生群体感染人数会增多?我们的教育在哪里出现了问题?如何预防大学生艾滋病的发生?又有什么感染后的关怀措施?

艾滋病与大学生
自从1985年6月,一位阿根廷游客被证实为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例艾滋病病例后,艾滋病似乎就如洪水猛兽般涌入了中国社会。
1985年到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多起艾滋病死亡病例。艾滋病在中国传播的早期阶段(1995年-2005年)传播途径主要是毒品和血液传播。它们的占比分别为44.2%和29.6%,这是由于我国血液检查制度的不完善以及聚集性吸毒导致。1986年,4名中国血友病患者在使用美国进口的血液制品后被发现艾滋病病毒阳性,1989年,云南省戒毒所146例艾滋病感染者集中暴发。20世纪90年代,河南、安徽、湖北等中部地区的卖血群体曾集中爆发艾滋病疫情。而在此之后,异性传播和同性传播逐渐占据艾滋病传播的主导地位。

郭富城和章子怡主演的电影《最爱》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一对因卖血而患上艾滋病的恋人相识、相恋到分别的过程。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我们也很容易从中窥见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艾滋病的传播状况——艾滋病病毒在高危人群中迅速传播。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艾滋病确诊病例迅速增长。随着禁毒力度的加大和血液管控制度的完善,性传播已经成为最主要渠道。HIV病毒的传播范围已经不断扩散至男性性交者以及女性性工作者,中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高危人群,而逐渐延伸至普通人群。

伴随着性传播成为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15-24岁群体确诊病例数也在明显上升。在2011年到2012年,15-24岁群体确诊数甚至从1368例增长为3839例,增长率达180.63%。之后的十年间,15-24岁群体仍然呈现波动式增长。下方的图动态地展示了十年里这一群体的增长变化。

15-24岁正是在校大学生的年龄,15-24岁青年群体感染艾滋病人数疯长的背后,间接地说明了大学生群体感染艾滋病的状况越加严重。根据2019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HIV upsurge in china’s students》一文表明: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境内新诊断的感染HIV的大学生年增长率在30%-50%左右。
如今大学生不再受象牙塔的保护中,艾滋病正悄然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蔓延开来。这不禁让我们反思:为什么大学生群体感染人数会增多?我们的教育在哪里出现了问题?如何预防大学生艾滋病的发生?又有什么感染后的关怀措施?
本文将从大学生性观念的改变,科学性教育的缺失及感染后的关怀措施进行探讨。

大学生性观念普遍更加开放
长在新世纪的大学生们,受到互联网等各个方面的冲击,性观念普遍更加开放。原有的“贞操观”被更多的人抛弃,相反,大学生的性观念更加崇尚自由和开放。
根据《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性到的调查报告》指出,只有9.22%的大学生坚决反对婚 前性行为,多数大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可以接受。而在1982年,坚决反对的比例为75%,1995年为65%。可见如今大学生性观念已经有了颠覆性的改变,婚姻不再成为性束缚的原因,原有的女性贞操观正在瓦解,性观念普遍更加开放。

性观念的开放不仅体现在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程度提高,也体现在性伴侣不再固定。《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报告》数据表明,大学生平均每个人拥有3.14个性伴侣。同时大学生对“一夜情”、“约炮”等行为的接受程度在逐渐提高,尤其是从大一到大四,这一接受程度整整翻了一倍多。其中4.49%的学生有过网约性行为的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有过网约性行为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

性观念的开放,性伴侣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性行为的增加。根据中国青年网络2016年-2017年和2019-2020年两份《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报告》对比发现:大学生发生插入式性行为的比例上升近11%。这表明随着大学生性观念更加开放,发生性行为的人数增加。

